范平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2022年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BNX021(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25.1)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涩或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恶心纳呆,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6)心阳不振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气短乏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或见唇甲青紫,舌淡,苔白,脉沉微或迟缓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心痛发作期治疗
胸痹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不通则痛,疼痛发作时以标实为主,治疗当急治其标,予以温阳散寒、行气活血、通阳泄浊、豁痰降逆为法。发作期主要分为两型:
(1)寒凝血瘀证
治法:芳香温通
方药:苏合香丸。本方由荜茇、细辛、檀香、良姜、元胡、冰片等组成。
此类药物芳香温通,辛香走窜,可耗伤气阴,且冠心病患者多素体亏虚,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辛散温通,行气活血
方药:速效救心丸。主要成分川芎、冰片等,发作时予10~15粒舌下含服。
2.心痛缓解期的治疗
缓解期本病多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交相为患。故当标本兼治,通中寓补,补中有通。此期可按以下几种类型进行病症结合辨治:
(1)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怡心汤(经验方)加减。黄芪30g、丹参20g、党参15g、山楂10g、三七粉(冲服)3g、红花10g、川芎10g、水蛭6g、葛根10g、桔梗3g、牛膝6g、降香6g、炙甘草10g等。
加减:若兼心烦失眠者,加炒枣仁、夜交藤;若兼胁痛者,加香附、延胡索。
中成药:丹芪通脉胶囊、芪参益气滴丸等。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生脉饮加减:党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30g、丹参30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10g、降香6g等。
加减:若兼心血虚明显者,加当归,改上方赤芍为白芍;若偏阴虚火旺,可加用虎杖、漏芦、首乌。
中成药:益心舒胶囊、生脉胶囊等。
(3)痰阻血瘀证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降逆。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瓜蒌30g、薤白10g、半夏12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g、当归15g、生地9g等。
加减:若兼痰郁化热者,可加天竺黄、黄连;若痰扰清窍眩晕者,可加天麻、石菖蒲。
中成药:丹蒌片、血府逐瘀胶囊等。
(4)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5g、赤芍15g、当归12g、柴胡10g枳实10g、牛膝12g、地龙10g等。
加减:若兼瘀血较重,胸部刺痛者加三七粉、川芎,加大丹参剂量;若兼气虚者,加吉林参。
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地奥心血康等。
(5)心阳不振
治法:补气助阳,温通心脉
方药:四逆汤加减:人参(先煎)10g、黄芪30g、熟附子(先煎)12g、干姜10g、细辛3g、白术12g、桂枝10g、茯苓15g、赤石脂12g、三七粉(冲服)3g、炙甘草6g。
加减:若兼心痛较剧者,可加乳香、没药;若兼水肿,喘促心悸者,可加猪苓、泽泻、葶苈子。
中成药:麝香保心丸、苏合香丸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注射剂
1.心痛发作期: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药静脉滴注。如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
2. 心痛缓解期:可以辨证选择生脉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
(三)中医特色疗法
1.按压疗法:胸痹一指禅
取至阳穴,配穴心俞、内关。患者坐位(或侧卧位),垂臂低头,由肩胛骨下角下缘划一水平线,相交于脊背正中线处于至阳穴。操作者左手扶住患者肩部,右手拇指适当用力按压至阳穴,心绞痛发作时按压不短于3分钟,一般按压时间越长有效作用持续时间亦越长。主要适用于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急性发作期
2.耳穴压豆
可选心、皮质下、交感区等穴埋豆,自行按压刺激。
3.穴位贴敷--冠心舒贴。
4.中医定向渗透疗法。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疗效评定主要项目为心绞痛发作程度及心电图。
(1)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
显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消失或达到显效标准,心电图恢复至正常心电图或达到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围心电图)。
有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减轻或达到有效标准,心电图改善达到有效标准。
无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无改善,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加重:心绞痛等主要症状与心电图较试验前加重。
在综合疗效判定时,若心绞痛等主要症状疗效与心电图疗效两者不一致时,应以疗效低的结果为综合疗效。
(2) 心电图疗效评价
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围”), 或达到“正常心电图”。
有效:S-T段的降低,在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
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加重: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 mV以上, 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者)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变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疗效:
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
(二)评价方法
1.临床症状的评价
发作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缓解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中医症状计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2.生存质量评价
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进行评价
3.远期疗效评定
远期疗效通过随访方式评定心血管终点事件,如: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需要行血运重建术(包括冠脉搭桥术)、因不稳定性心绞痛或TIA住院等。
中医药对于冠心病自古以来就有较多的研究,已被确认为具有较好的疗效。在中药治疗方面运用行气活血、益气活血、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治疗心绞痛取得了突出的效果,除此以外,对针灸、穴位按压、耳穴压豆等的研究亦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我科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了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疗方案,临床观察,病人的依从性好,疗效显著,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突出了现代中医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