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菏泽市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高宝海工作室
    官方微信
网站首页             工作室首页
工作室新闻 传承之路 学术思想 医疗团队 科学研究 影像资料 典型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室设置 > 高宝海工作室 > 学术思想
菏泽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2022)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19

 


中医病名:头痛(BNG060

西医病名:偏头痛(G43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二版(ICHDII)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

(1)偏头痛不伴先兆

    A、至少5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每次疼痛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C、至少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程度为中等或重度(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④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路或爬楼梯)。

    D、发作期间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怕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2)偏头痛伴典型先兆

    A、至少2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①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性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②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③完全可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

    C、以下标准至少二项:①双侧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历时≥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相继出现历时≥5分钟;③每种症状持续≥5分钟且≤60分钟。

    D、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标准B-D,开始时伴有先兆症状发生,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以内出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3) 偏头痛其他类型

   ()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鸣如蝉,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2.痰浊内阻: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3.瘀血阻络:头部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4.气血两虚:头痛而晕,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5.肝肾亏虚:头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二、治疗方案

   (一)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阳上亢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物:天麻12g、钩藤30g、生石决明15g、牛膝10g、桑寄生10g黄芩10g、栀子10g、生地30g、当归15g、益母草15g、川芎10g、地龙10g

中成药

天麻素注射液:平肝熄风,止痉。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头晕,面肌痉挛,神经官能症。用法用量:每次24ml,日l2次,肌注;穴位注射,每次1ml,日1次。

镇脑宁胶囊:熄风通络。用于内伤头痛,伴有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肢体麻木、头昏、耳鸣等症,及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神经性头痛。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5粒,一日3次。

2.痰浊内阻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代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10g、天麻10g、炒白术15g、茯苓15g、橘红10g、全蝎6g、生姜8g、大枣3枚、甘草10g

3.瘀血阻络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代表方剂:清羽汤(自拟方)加减

常用药物:桃仁10g、红花10g羌活30g、生地20g、当归20g、川芎30g、赤芍15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蜈蚣1条、全蝎10g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用于瘀血内阻、胸痛或头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急躁善怒;冠心病心绞痛、血管及外伤性头痛,属上述症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粒,一日2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4.气血两虚

治法: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代表方剂:八珍汤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12g、熟地15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2g、甘草6g

伴多思少寐,可用加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伴失眠多梦健忘,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伴下肢水肿,尿少减熟地、山药、山萸肉,加桂枝、茯苓、泽泻;伴大便干,加当归、芦荟;伴便溏、腹胀、少食,减熟地,加炒白术、茯苓、黄芪、白芥子;滋阴补肾之品多腻胃,老年人填精补髓要注意助脾运化,加砂仁、陈皮。

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养血平肝,活血通络。用于血虚肝亢所致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

  5.肝肾亏虚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代表方剂:镇肝熄风汤加减

常用药物:怀牛膝10g、代赭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龟板20g、白芍10g、玄参10g、茵陈10g、川楝子9g、生麦芽10g、天冬10g、甘草6g

中成药:葛桂通痹胶囊:通痹活络、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益肾壮骨、安神定志。用于肝肾不足、经络瘀阻、风寒外袭所致的头痛或颈肩疼痛,症见头痛、头晕、颈肩疼痛酸沉、上肢麻痛无力、劳累及遇风冷加重,或伴神疲气短、夜寐不安。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6粒,一日3次,或遵医嘱。(自制剂)

依据头痛特点辨证论治:

①太阳头痛。痛在头后枕部及颈项,疼痛呈钝痛,常伴有酸胀感,甚至颈项活动受限。药物常选用羌活、葛根、川芎、麻黄之类。

②少阳头痛。痛在头颞侧部,疼痛多呈跳痛,常伴有耳鸣头晕目胀,甚至患侧面部有麻胀、抽搐感。药物常选用蔓荆子、柴胡、川芎、蝉衣、细辛之类。

③阳明头痛。痛在头前额和眉棱骨处,疼痛多呈胀痛,常伴有目眩目胀,甚至出现头晕头重,视物不清。药物常选用辛荑、菊花、生石膏、知母、夏枯草之类。

④厥阴头痛。痛在头顶部,疼痛多呈胀痛,常伴恶心欲呕,甚至头重,抱头不知所措,可及全头痛。药物常选用藁本、吴茱萸、牛膝、珍珠母、龙齿之类。

⑤太阴头痛。多呈全头痛,头重如裹,常伴有头部重坠感,耳聋重听。药物常选用苍术、石菖蒲、半夏、胆南星。

⑥少阴头痛。疼痛多呈空痛感,疼痛昏晕相伴,常绵绵而作,神疲乏力,耳聋耳鸣,甚至指甲发青,气逆。药物常选用附子、麻黄、细辛之类。 应当指出,临床各经之病既可单独表现,也可出现合病与并病的现象,应注意辨治。

(二)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治疗

刺灸法

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或两者兼用,方法有耳针、电针等。

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合谷。

配穴:瘀血头痛可配合阿是穴、血海、三阴交;痰浊头痛可配合头维、丰隆、阴陵泉;肝阳头痛可配合太冲、太溪;气血两虚头痛可配合心俞、脾俞、胃俞、足三里;阴虚阳亢头痛可配肾俞、肝俞、太冲、太溪。

刺络放血疗法

太阳穴:患侧取穴

患者取仰卧位,将头偏向健侧。以太阳穴及其附近曲张的静脉为刺络点,用手指按揉刺络点周围皮肤,使局部血管充盈,脉络暴露。用75%酒精常规消毒皮肤后,左手拇、食指固定穴位周围皮肤,右手持三棱针,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对准穴位及曲张的静脉处快速点刺,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出血量控制在0.5-1ml。刺络放血疗法隔日1次,3次为1疗程,前后两个疗程间休息2天,连续治疗4周时间,共治疗4个疗程,共计12次。适用于治疗顽固性头痛。

2.耳穴压豆

适应症:肝阳上亢,风火上扰证头痛

    取穴:主穴:神门、皮质下、耳尖、胃、肝、交感。备穴:枕、额、顶、颞。

治疗方法:先找准主穴穴位,并根据头痛部位选用备穴,然后用75%酒精消毒皮肤,将王不留籽,贴在0.6cm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贴上,让患者用手指按压,14次,每次35分钟左右,每贴压1次可持续3天,再行第2次压豆,7次为1疗程,间隔休息3天,再行第2疗程,若连续贴4次无效,可改它法治疗。

3.热敏灸疗法:

热敏穴位以头面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头部局部压痛点、风池、率谷、至阳、肝俞、阳陵泉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每天1-2次。10次为一个疗程。

4.刮痧疗法

主穴:头颈部:头维、百会、印堂、太阳、风池、风府。项肩部及手部:肩井、合谷。

配穴:痰浊头痛可加刮丰隆;肝阳头痛可加刮行间;气血两虚头痛可加刮足三里。

先以适当力度刮头部,即以前发际线为起点,后发际线为终点,由前向后,从中间至两侧刮,不可过重,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不必强求局部出现潮红等变化。项肩部可施以较重手法,刮至局部出现痧痕为宜,手部合谷以有中等力度刮至局部潮红既可。每次可刮治10分钟,每日或隔日刮治1次,头痛重者也可视情况早晚各刮1次。

5.穴位贴敷(头痛贴)

 选穴:太阳、风池、大椎

组方:川芎、白芷、葛根、元胡、羌活、细辛各10g,随证加减,共研细末,药末适量加新鲜的生姜汁调膏,置于内径为2 cm×2 cm的透气敷贴内,分别贴敷于太阳穴、风池穴、大椎穴穴位处,贴敷4-6小时,可根据疾病及证型的不同确定敷贴留置时间。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穴位敷药后如果发现皮疹、水泡,患者自觉瘙痒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治疗。

(三)膏方:人参300g 黄芪300g 阿胶400g 鳖甲200g 当归200g 川芎100g 虫草10g,蜂蜜适量。将参、芪、川芎、当归切片,鳖甲打碎加10倍量水煎1小时,取汁;再加6倍量水煎半小时,取汁;两汁合并,文火浓缩至稀流膏状,兑入蜂蜜,阿胶收膏即可。每次1020ml,每日2次,空腹服,温开水送服。本法适用于气血两虚型头痛。

(四)推拿治疗

1. 颈项部操作:患者坐姿。用一指禅推法沿项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治疗34分钟,然后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再拿两侧风池,沿项部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操作45遍。

2.头面部操作:患者坐姿。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穴,然后用五指拿法从头顶拿至风池,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往返45次。

(五)宣传教育

对于某些个体而言,很多外部或内部环境的变化可激发或加重偏头痛发作。

1)激素变化:口服避孕药可增加偏头痛发作的频度;月经是偏头痛常见的触发或加重因素(“周期性头痛”);妊娠、性交可触发偏头痛发作(“性交性头痛”);

2)某些药物:某些易感个体服用硝苯地平(心痛定)、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或硝酸甘油后可出现典型的偏头痛发作;

3)天气变化:特别是天气转热、多云或天气潮湿;

4)某些食物添加剂和饮料:最常见者是酒精性饮料,如某些红葡萄酒;奶制品,奶酪,特别是硬奶酪;咖啡;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如汤、热狗;某些水果,如柑橘类水果;巧克力(“巧克力性头痛”);某些蔬菜;酵母;人工甜食;发酵的腌制品如泡菜;味精。

5)运动:头部的微小运动可诱发偏头痛发作或使之加重,有些患者因惧怕乘车引起偏头痛发作而不敢乘车;踢足球的人以头顶球可诱发头痛(“足球运动员偏头痛”);爬楼梯上楼可出现偏头痛;

6)睡眠过多或过少;

7)一顿饭漏吃或后延;

8)抽烟或置身于烟中;

9)闪光、灯光过强;

10)紧张、生气、情绪低落、哭泣(“哭泣性头痛”),  

偏头痛尚有很多改善因素。有人于偏头痛发作时静躺片刻,即可使头痛缓解。有人于光线较暗淡的房间闭目而使头痛缓解。有人于头痛发作时喜以双手压迫双颞侧,以期使头痛缓解,有人通过冷水洗头使头痛得以缓解。妇女绝经后及妊娠3个月后偏头痛趋于缓解。

(六)内科基础治疗

如头痛发作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以镇静、镇痛、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为治疗原则,可选用止吐药、非甾体类药、曲普坦类药等。

积极除去诱因,如避免食用富含酪氨酸或亚硝酸盐的食物;停用血管扩张剂或口服避孕药等可能诱发头痛发作的食物;注意心理疏导,避免紧张、焦虑、疲劳等诱发因素。

(七)护理

1.痰浊内阻者,中药汤药宜温服;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2.气血两虚者,居室保持安静,温度适宜。宜食用补气益血的食物,宜加用行气食物,如马铃薯、山药、红枣等,忌食辛辣、油腻、黏腻及过咸食物。

3.肝阳上亢者,病室内环境安静,光线适宜;中药汤剂宜温服;加强情志护理,避免精神刺激。

4.瘀血阻络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中药汤药温服;加强饮食护理,鼓励病人多食血肉有情之品,如牛肉、蛋类、豆类等,忌食辛辣、生冷食品。

5.肝肾亏虚者,病室内温暖;中药宜温服。

三、疗效评价标准

(一)疗效判定标准

1.发作期疗效评价参照以下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即时镇痛疗效判定:按照NRS疼痛计分方法, NRS疼痛程度计分方法00分;0<NRS评分≤2cm1;2cm<NRS评分≤4 cm2;4cm<NRS评分≤6 cm3;6cm<NRS评分≤8 cm4;8cm<NRS评分≤10 cm5分。(于患者第一次接受治疗后30分钟评估)

显效: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 3

有效: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1分而≤3

无效: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1.

2数字疼痛量表测定法

数字疼痛分级法(NRS):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的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的数字。(1-3.5为轻度,3.6-6.5为中度,6.6-10为重度)。

头痛程度:

0      1      2      3      4      5     6      7      8      9       10

  ▏▏▏▏▏▏▏▏▏▏▏▏▏▏▏▏▏▏▏▏▏▏▏▏▏▏▏▏▏▏▏▏▏▏▎

无疼痛                                          无法忍受的疼痛

 
 

 

 


(二)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1.症状分级量表

症状

头痛

轻微头痛,时作时止

头痛可忍,持续不止

头痛难忍,上冲巅顶

心烦易怒

心烦偶躁

心烦急躁,遇事易怒

烦躁易怒,不能自止

眩晕

头晕眼花,时作时止

视物旋转,不能行走

眩晕欲仆,不能站立

目赤

轻微目赤

目赤明显

目赤如鸠

口苦

晨起口苦

口苦,食不知味

口苦而涩

腰酸

晨起腰酸,捶打不止

持续腰酸,劳则加重

腰酸如折,休息不止

膝软

微觉膝软无力

膝软不任重物

膝软不欲行走

五心烦热

晚间手足心微热

心烦,手足心灼热

烦热不欲衣被

头如裹

微觉头沉

头重似蒙布

头重如戴帽而紧

胸闷

轻微胸部憋闷

胸闷明显,时见太息

胸闷如窒

呕吐痰涎

恶心偶见痰涎清稀

干呕时吐,痰涎如唾

呕吐痰涎量多

面赤

面微红赤

面赤明显

面赤如妆

口干

口微干

口干少津

口干时饮水

心悸

偶见轻微心悸

心悸阵作

心悸怔忡

耳鸣

耳鸣轻微

耳鸣重听,时作时止

耳鸣不止,听力减退

口淡

口淡无味

口淡较重

口淡不欲饮食

食少

饮食稍有减少

饮食减少

饮食明显减少

气短

活动后气短

未活动亦气短

气短较重

面色苍白

活动后出现苍白

面苍白明显

面苍白如纸

神疲乏力

偶有神疲乏力

神疲乏力明显,且劳累后加重

神疲乏力严重,休息不缓解

自汗

活动后汗出稍多

轻度活动即汗出量较多

安静状态下汗出淋漓

证侯分级标准:轻、中、重以证侯涵盖总分1/3比例分数。

2.中医症状判定标准

按照中医症状及体征的程度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无症状,分别计为3分、2分、1分、0分(表10)。

参照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关于偏头痛疗效评价标准拟定。方法如下:

1)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菏泽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地址:菏泽市牡丹区丹阳路1036号
电子信箱:hzszyyyxck@163.com
鲁ICP备06026637号
联系我们 / 医院位置 / 关于我们 / 咨询留言 / 医院文化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