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名:头痛(BNG060)
西医病名:偏头痛(G43)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二版(ICHD~II)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
(1)偏头痛不伴先兆
A、至少5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每次疼痛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C、至少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程度为中等或重度(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④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路或爬楼梯)。
D、发作期间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怕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2)偏头痛伴典型先兆
A、至少2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①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性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②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③完全可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
C、以下标准至少二项:①双侧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历时≥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相继出现历时≥5分钟;③每种症状持续≥5分钟且≤60分钟。
D、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标准B-D,开始时伴有先兆症状发生,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以内出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3) 偏头痛其他类型
(二)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鸣如蝉,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2.痰浊内阻: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3.瘀血阻络:头部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4.气血两虚:头痛而晕,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5.肝肾亏虚:头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二、治疗方案
(一)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阳上亢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物:天麻12g、钩藤30g、生石决明15g、牛膝10g、桑寄生10g黄芩10g、栀子10g、生地30g、当归15g、益母草15g、川芎10g、地龙10g。
中成药
天麻素注射液:平肝熄风,止痉。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头晕,面肌痉挛,神经官能症。用法用量:每次2~4ml,日l~2次,肌注;穴位注射,每次1ml,日1次。
镇脑宁胶囊:熄风通络。用于内伤头痛,伴有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肢体麻木、头昏、耳鸣等症,及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神经性头痛。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5粒,一日3次。
2.痰浊内阻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代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10g、天麻10g、炒白术15g、茯苓15g、橘红10g、全蝎6g、生姜8g、大枣3枚、甘草10g。
3.瘀血阻络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代表方剂:清羽汤(自拟方)加减
常用药物:桃仁10g、红花10g、羌活30g、生地20g、当归20g、川芎30g、赤芍15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蜈蚣1条、全蝎10g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用于瘀血内阻、胸痛或头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急躁善怒;冠心病心绞痛、血管及外伤性头痛,属上述症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粒,一日2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4.气血两虚
治法: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代表方剂:八珍汤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12g、熟地15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2g、甘草6g。
伴多思少寐,可用加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伴失眠多梦健忘,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伴下肢水肿,尿少减熟地、山药、山萸肉,加桂枝、茯苓、泽泻;伴大便干,加当归、芦荟;伴便溏、腹胀、少食,减熟地,加炒白术、茯苓、黄芪、白芥子;滋阴补肾之品多腻胃,老年人填精补髓要注意助脾运化,加砂仁、陈皮。
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养血平肝,活血通络。用于血虚肝亢所致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
5.肝肾亏虚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代表方剂:镇肝熄风汤加减
常用药物:怀牛膝10g、代赭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龟板20g、白芍10g、玄参10g、茵陈10g、川楝子9g、生麦芽10g、天冬10g、甘草6g。
中成药:葛桂通痹胶囊:通痹活络、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益肾壮骨、安神定志。用于肝肾不足、经络瘀阻、风寒外袭所致的头痛或颈肩疼痛,症见头痛、头晕、颈肩疼痛酸沉、上肢麻痛无力、劳累及遇风冷加重,或伴神疲气短、夜寐不安。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6粒,一日3次,或遵医嘱。(自制剂)
依据头痛特点辨证论治:
①太阳头痛。痛在头后枕部及颈项,疼痛呈钝痛,常伴有酸胀感,甚至颈项活动受限。药物常选用羌活、葛根、川芎、麻黄之类。
②少阳头痛。痛在头颞侧部,疼痛多呈跳痛,常伴有耳鸣头晕目胀,甚至患侧面部有麻胀、抽搐感。药物常选用蔓荆子、柴胡、川芎、蝉衣、细辛之类。
③阳明头痛。痛在头前额和眉棱骨处,疼痛多呈胀痛,常伴有目眩目胀,甚至出现头晕头重,视物不清。药物常选用辛荑、菊花、生石膏、知母、夏枯草之类。
④厥阴头痛。痛在头顶部,疼痛多呈胀痛,常伴恶心欲呕,甚至头重,抱头不知所措,可及全头痛。药物常选用藁本、吴茱萸、牛膝、珍珠母、龙齿之类。
⑤太阴头痛。多呈全头痛,头重如裹,常伴有头部重坠感,耳聋重听。药物常选用苍术、石菖蒲、半夏、胆南星。
⑥少阴头痛。疼痛多呈空痛感,疼痛昏晕相伴,常绵绵而作,神疲乏力,耳聋耳鸣,甚至指甲发青,气逆。药物常选用附子、麻黄、细辛之类。
应当指出,临床各经之病既可单独表现,也可出现合病与并病的现象,应注意辨治。
(二)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治疗
①刺灸法
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或两者兼用,方法有耳针、电针等。
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合谷。
配穴:瘀血头痛可配合阿是穴、血海、三阴交;痰浊头痛可配合头维、丰隆、阴陵泉;肝阳头痛可配合太冲、太溪;气血两虚头痛可配合心俞、脾俞、胃俞、足三里;阴虚阳亢头痛可配肾俞、肝俞、太冲、太溪。
②刺络放血疗法
太阳穴:患侧取穴
患者取仰卧位,将头偏向健侧。以太阳穴及其附近曲张的静脉为刺络点,用手指按揉刺络点周围皮肤,使局部血管充盈,脉络暴露。用75%酒精常规消毒皮肤后,左手拇、食指固定穴位周围皮肤,右手持三棱针,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对准穴位及曲张的静脉处快速点刺,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出血量控制在0.5-1ml。刺络放血疗法隔日1次,3次为1疗程,前后两个疗程间休息2天,连续治疗4周时间,共治疗4个疗程,共计12次。适用于治疗顽固性头痛。
2.耳穴压豆
适应症:肝阳上亢,风火上扰证头痛
取穴:主穴:神门、皮质下、耳尖、胃、肝、交感。备穴:枕、额、顶、颞。
治疗方法:先找准主穴穴位,并根据头痛部位选用备穴,然后用75%酒精消毒皮肤,将王不留籽,贴在0.6cm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贴上,让患者用手指按压,1日4次,每次3~5分钟左右,每贴压1次可持续3天,再行第2次压豆,7次为1疗程,间隔休息3天,再行第2疗程,若连续贴4次无效,可改它法治疗。
3.热敏灸疗法:
热敏穴位以头面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头部局部压痛点、风池、率谷、至阳、肝俞、阳陵泉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每天1-2次。10次为一个疗程。
4.刮痧疗法
主穴:头颈部:头维、百会、印堂、太阳、风池、风府。项肩部及手部:肩井、合谷。
配穴:痰浊头痛可加刮丰隆;肝阳头痛可加刮行间;气血两虚头痛可加刮足三里。
先以适当力度刮头部,即以前发际线为起点,后发际线为终点,由前向后,从中间至两侧刮,不可过重,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不必强求局部出现潮红等变化。项肩部可施以较重手法,刮至局部出现痧痕为宜,手部合谷以有中等力度刮至局部潮红既可。每次可刮治10分钟,每日或隔日刮治1次,头痛重者也可视情况早晚各刮1次。
5.穴位贴敷(头痛贴)
选穴:太阳、风池、大椎
组方:川芎、白芷、葛根、元胡、羌活、细辛各10g,随证加减,共研细末,药末适量加新鲜的生姜汁调膏,置于内径为2 cm×2 cm的透气敷贴内,分别贴敷于太阳穴、风池穴、大椎穴穴位处,贴敷4-6小时,可根据疾病及证型的不同确定敷贴留置时间。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穴位敷药后如果发现皮疹、水泡,患者自觉瘙痒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治疗。
(三)膏方:人参300g 黄芪300g 阿胶400g 鳖甲200g 当归200g 川芎100g 虫草10g,蜂蜜适量。将参、芪、川芎、当归切片,鳖甲打碎加10倍量水煎1小时,取汁;再加6倍量水煎半小时,取汁;两汁合并,文火浓缩至稀流膏状,兑入蜂蜜,阿胶收膏即可。每次10~20ml,每日2次,空腹服,温开水送服。本法适用于气血两虚型头痛。
(四)推拿治疗
1. 颈项部操作:患者坐姿。用一指禅推法沿项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治疗3~4分钟,然后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再拿两侧风池,沿项部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操作4~5遍。
2.头面部操作:患者坐姿。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穴,然后用五指拿法从头顶拿至风池,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往返4~5次。
(五)宣传教育
对于某些个体而言,很多外部或内部环境的变化可激发或加重偏头痛发作。
(1)激素变化:口服避孕药可增加偏头痛发作的频度;月经是偏头痛常见的触发或加重因素(“周期性头痛”);妊娠、性交可触发偏头痛发作(“性交性头痛”);
(2)某些药物:某些易感个体服用硝苯地平(心痛定)、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或硝酸甘油后可出现典型的偏头痛发作;
(3)天气变化:特别是天气转热、多云或天气潮湿;
(4)某些食物添加剂和饮料:最常见者是酒精性饮料,如某些红葡萄酒;奶制品,奶酪,特别是硬奶酪;咖啡;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如汤、热狗;某些水果,如柑橘类水果;巧克力(“巧克力性头痛”);某些蔬菜;酵母;人工甜食;发酵的腌制品如泡菜;味精。
(5)运动:头部的微小运动可诱发偏头痛发作或使之加重,有些患者因惧怕乘车引起偏头痛发作而不敢乘车;踢足球的人以头顶球可诱发头痛(“足球运动员偏头痛”);爬楼梯上楼可出现偏头痛;
(6)睡眠过多或过少;
(7)一顿饭漏吃或后延;
(8)抽烟或置身于烟中;
(9)闪光、灯光过强;
(10)紧张、生气、情绪低落、哭泣(“哭泣性头痛”),
偏头痛尚有很多改善因素。有人于偏头痛发作时静躺片刻,即可使头痛缓解。有人于光线较暗淡的房间闭目而使头痛缓解。有人于头痛发作时喜以双手压迫双颞侧,以期使头痛缓解,有人通过冷水洗头使头痛得以缓解。妇女绝经后及妊娠3个月后偏头痛趋于缓解。
(六)内科基础治疗
如头痛发作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以镇静、镇痛、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为治疗原则,可选用止吐药、非甾体类药、曲普坦类药等。
积极除去诱因,如避免食用富含酪氨酸或亚硝酸盐的食物;停用血管扩张剂或口服避孕药等可能诱发头痛发作的食物;注意心理疏导,避免紧张、焦虑、疲劳等诱发因素。
(七)护理
1.痰浊内阻者,中药汤药宜温服;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2.气血两虚者,居室保持安静,温度适宜。宜食用补气益血的食物,宜加用行气食物,如马铃薯、山药、红枣等,忌食辛辣、油腻、黏腻及过咸食物。
3.肝阳上亢者,病室内环境安静,光线适宜;中药汤剂宜温服;加强情志护理,避免精神刺激。
4.瘀血阻络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中药汤药温服;加强饮食护理,鼓励病人多食血肉有情之品,如牛肉、蛋类、豆类等,忌食辛辣、生冷食品。
5.肝肾亏虚者,病室内温暖;中药宜温服。
三、疗效评价标准
(一)疗效判定标准
1.发作期疗效评价参照以下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即时镇痛疗效判定:按照NRS疼痛计分方法, NRS疼痛程度计分方法0为0分;0<NRS评分≤2cm为1分;2cm<NRS评分≤4 cm为2分;4cm<NRS评分≤6 cm为3分;6cm<NRS评分≤8 cm为4分;8cm<NRS评分≤10 cm为5分。(于患者第一次接受治疗后30分钟评估)
显效: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 3分
有效: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1分而≤3分
无效: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1分.
2数字疼痛量表测定法
数字疼痛分级法(NRS):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的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的数字。(1-3.5为轻度,3.6-6.5为中度,6.6-10为重度)。
头痛程度:
0 1 2 3 4
5 6 7 8 9 10
▎ ▏▏▏▏▏▏▏▏▏▏▏▏▏▏▏▏▏▏▏▏▏▏▏▏▏▏▏▏▏▏▏▏▏▏▎
无疼痛
无法忍受的疼痛
|
|
(二)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1.症状分级量表
症状
|
轻
|
中
|
重
|
头痛
|
轻微头痛,时作时止
|
头痛可忍,持续不止
|
头痛难忍,上冲巅顶
|
心烦易怒
|
心烦偶躁
|
心烦急躁,遇事易怒
|
烦躁易怒,不能自止
|
眩晕
|
头晕眼花,时作时止
|
视物旋转,不能行走
|
眩晕欲仆,不能站立
|
目赤
|
轻微目赤
|
目赤明显
|
目赤如鸠
|
口苦
|
晨起口苦
|
口苦,食不知味
|
口苦而涩
|
腰酸
|
晨起腰酸,捶打不止
|
持续腰酸,劳则加重
|
腰酸如折,休息不止
|
膝软
|
微觉膝软无力
|
膝软不任重物
|
膝软不欲行走
|
五心烦热
|
晚间手足心微热
|
心烦,手足心灼热
|
烦热不欲衣被
|
头如裹
|
微觉头沉
|
头重似蒙布
|
头重如戴帽而紧
|
胸闷
|
轻微胸部憋闷
|
胸闷明显,时见太息
|
胸闷如窒
|
呕吐痰涎
|
恶心偶见痰涎清稀
|
干呕时吐,痰涎如唾
|
呕吐痰涎量多
|
面赤
|
面微红赤
|
面赤明显
|
面赤如妆
|
口干
|
口微干
|
口干少津
|
口干时饮水
|
心悸
|
偶见轻微心悸
|
心悸阵作
|
心悸怔忡
|
耳鸣
|
耳鸣轻微
|
耳鸣重听,时作时止
|
耳鸣不止,听力减退
|
口淡
|
口淡无味
|
口淡较重
|
口淡不欲饮食
|
食少
|
饮食稍有减少
|
饮食减少
|
饮食明显减少
|
气短
|
活动后气短
|
未活动亦气短
|
气短较重
|
面色苍白
|
活动后出现苍白
|
面苍白明显
|
面苍白如纸
|
神疲乏力
|
偶有神疲乏力
|
神疲乏力明显,且劳累后加重
|
神疲乏力严重,休息不缓解
|
自汗
|
活动后汗出稍多
|
轻度活动即汗出量较多
|
安静状态下汗出淋漓
|
证侯分级标准:轻、中、重以证侯涵盖总分1/3比例分数。
2.中医症状判定标准
按照中医症状及体征的程度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无症状,分别计为3分、2分、1分、0分(表10)。
参照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关于偏头痛疗效评价标准拟定。方法如下:
(1)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