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中医特色治疗
小夹板固定:小夹板固定是骨折外固定技术中比较常用的方法,适用于四肢长管状骨闭合性骨折,应用时只固定骨折部位而不包括上下两个关节,上下两个关节不会僵硬,解决了“静”与“动”,“局部”和“整体”的对立统一关系,既能保持骨折部位的固定,又能使骨折两端关节适当的活动。
手法整复:手法整复是针对闭合骨折或脱位,通过医师的手法复位,恢复骨的连续性或关节的复位,辅以石膏或小夹板固定,达到治疗的日的。手法整复包括拔伸、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分骨、折顶、回旋、蹬顶、杠杆等手法。
闭合穿针技术:采用中医传统的手法复位整复骨折使其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再结合目前的西医技术,通过透视确保骨折复位良好,在透视下应用克氏针内固定,根据需要配合石膏外固定,是一种接近无创的治疗方法。
中药离子导入法是利用直流电电场的作用,将中药液中的分子、电离子使其经过皮肤进入人体的一种治疗方法。并结合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对相应穴道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及达到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特效。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抗炎镇痛功效。
我院骨伤科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根据中药离子导入法适应症,我科将中药离子导入法应用于风寒湿痹、关节肿痛、骨质增生、神经痛、神经炎、神经麻痹等病症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定位好直接将中药制剂作用于关节疼痛部位;(2)适用范围广泛;(3)该方法安全有效,对胃肠道刺激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4)该疗法经济实惠。
《理瀹骈文》中提到“由毫孔以入之内,亦取其气之相中而已”,泥灸正是将通经活络的中药制成药力稳定缓和的糊剂,激发人体正气,调整虚实,促进人体恢复阴阳平衡,充分发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回阳复脉、调和营卫,健脾祛湿、通痹止痛,活血祛瘀、消肿散结的功效。
泥灸适用病种广泛,在临床上应用于多种骨伤科疾病。在治疗时辨证准确,合理配伍中药,且患者无明显禁忌证,皆可使用该法。适应于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膝骨关节炎、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软组织损伤等。
我院骨伤科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从药物选择、加热方式、操作方法及适应病种方面研究,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的药泥灸技术。
中药熏洗最早用于临床自先秦就有记载,后世不乏其术。到清代,中药熏洗趋于成熟。《黄帝内经》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邪可随汗解。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了用煮黄柏、黄芩熏洗治疗创伤与疡痈症。
中药熏洗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洗以达到疏通揍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功效的一种外治方法。具有通经活血、祛风散寒、发汗排毒、通络止痛的功效。
我科中药熏洗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主要应用于肩周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骨折的功能锻炼
早期
骨折早期是指伤后2-3周以内,受伤局部反应明显,肿胀达最大限度,骨痂尚未形成时。锻炼的方法是在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主动的使肌肉收缩和舒张,以锻炼肌肉为主。
锻炼上肢肌肉的方法是用力握拳和充分伸直手指。
锻炼下肢肌肉的方法是用力收缩和放松股四头肌,以及用力使踝关节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
中期
骨折中期是指伤后3-6周,骨痂已逐步生成或成熟,局部肿胀反应消失,骨折端已较稳定,接近临床愈合,此时可以做较大幅度的关节活动,但对不利于骨折连接和稳定的活动应予限制。
晚期
此期愈合己较坚固,关节活动范围已逐渐恢复正常。这时要通过全面的肌肉和关节锻炼,逐步恢复肢体的功能。对于活动功能仍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关节和肌肉,要继续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例如股骨干骨折后期遗留膝关节功能障碍,即需重点练习膝关节活动。
膝关节置换康复治疗程序
1.术后当天,足跟部垫高,抬高患肢休息,避免压疮。
2.术后第1天,进行股四头肌、腘绳肌的等长收缩练习。休息时抬高患肢。
3.术后第2~4天,持续被动活动练习,初次活动范围0°-45°,每天2次,每次1小时。并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
4.术后第5~6天,开始平衡、协调性练习,下地站立练习。
5.术后第7天,练习扶双拐或步行器行走。
6.术后第2周,屈伸逐步增加至0°-90°,争取术后2周内膝屈范围能达到90°。进行器械抗阻进行股四头肌、腘绳肌的等张收缩肌力练习,功能自行车练习,酌情练习上下楼。
7.术后第3周,增加下蹲练习。
8.术后3~6周,以增强肌力为主,并继续关节活动度练习,同时继续提高步行能力,充分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