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是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及药理作用,从而调整机体功能,改善病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我科采取新斯的明注射于双侧足三里等穴位,起到理气醒脾,通腑泄浊作用,主要适用于特重型颅脑损伤等危重病人胃肠功能紊乱,大便不通,腹胀等听诊肠鸣音消失或是肠鸣音弱者,临床效果显著。
适应症:特重型颅脑损伤等危重病人胃肠功能紊乱,大便不通,腹胀等听诊肠鸣音消失或是肠鸣音弱者。
2、中药灌肠
灌肠疗法起源较早,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就有用猪胆汁灌肠治疗便秘的记载。至近代,灌肠疗法发展比较迅速,应用于很多局部及全身性疾病取得较好疗效。通过实践证实,本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结肠、直肠的局部病变,而且可以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全身性疾病,其方法简便,吸收迅速,作用较快。针对本科室病证特点,各种危重症初期多合并应激性消化性出血等,需禁食因而限制了口服药物的应用,中药灌肠是较好的替代方法之一,而对于急性药物中毒等灌肠可以导泻促进毒物代谢。总之中药灌肠对各种危重症的胃肠功能紊乱、药物中毒等的辅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上需据病情辨证用药,以达所需功效。
适应症:各种危重症的胃肠功能紊乱、药物中毒等。